什么是叛逆期?
青少年期是从孩子逐渐发展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即第二次发展阶段。而且孩子的反叛往往出现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还处在“过渡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在不断提高,迫切想要摆脱成年人的监护。广为流传的,是有这么多的理解,但是又没有完全理解,只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总是觉得按大人的方式做就很委屈很不甘心(想要怎么说就怎么说)她们就是有这样的心意..。时差说不准,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自己还是高三的时候就跳脱了这种心态。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不能一言不合,多沟通是关键。这段时间的孩子非常不喜欢被当作小孩子来指使,给他一个让他感觉你们把他当大人的机会,平等交流就会好一些。
反叛时期的青少年表现
1.不满旧的规则、事物。认为它不再适用于现在。承认新事物有它不完美的地方,在对旧事物不满意时,不容易正视它与旧事物相比的优点,但是当对旧事物不满时,更倾向于尝试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否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常常把旧事物等同于没用、过时、堕落等词语。
其特定表现可以是:
a.给年长的人提忠告。轻视他们不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情况,也觉得那些旧的、旧的方法不适合现在的自己。因为环保问题上一代无法跟从。
多数情况下,对旧事物的反对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创新行为,即墨守成规不再是好词等。
b.否定过去部分价值的道德观,因为感觉已不再适用。
c.缺乏各种经验,容易受到外部意见的影响。但是预见结果和对自己的真正意义并不能完全了解结果。
2.感觉到社会压力较大,认为按一般的发展很难有希望,所以要展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地方,这一表现与前人显然是不同的。
3.社会上充斥着“不准……”、“禁止…”,这些与青少年特点相悖的说教和不适当的方式,必然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故意不去拒绝别人的干涉,不去顾及自己,不去顾及别人的利益。由于东方文化的父权主义,一部分人要维护自己作为长者的绝对权威,导致后来大力倡导人格的强烈反弹。
4.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鼓励挑战权威。二十多年来,西方文化倡导卓显个性的部分,其影响较大,因而有时会受到这种精神的激励,也许做了一些自认为是反叛的事情,但却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是否合适。
5.对自己和环境充满疑虑,缺乏信心,因此要做出改变。
孩子叛逆期的父母应该怎么做?
首先是观察交流。观察孩子如何和自己交流。许多时候,家长必须摆脱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的叛逆问题。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出有限度的迁就。
其次,保持冷静。急性子的家长,应提醒自己,保持冷静,等孩子冷静后再交流。
三、征求意见。教育孩子,有时要向他人请教,使自己的思想更加宽广。与老师们多加强沟通,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
四、是开放自我。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的时候,不要马上制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比如陪孩子去游戏厅,与孩子们讨论自己的偶像,以此来提醒孩子该学些什么不该学。唯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和睦相处。家长和孩子相处得很好,孩子就不会叛逆。
五、是不断尝试。家长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时候,一般都是家长说,孩子听。进入中学以后,应该尝试双向交流,也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当一个方法被发现不起作用时,就应该经常改变方法,直到找到有效的方法为止。
六、是实践经验。通过练习、体验、化解孩子逆反心理。若有父子二人散步,儿子看西瓜一定要买,爸爸说离家太远,提回来太累,不买。孩子不开心:“我爱吃的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好了,我就不好好学。”爸爸想了想,对他的独生子说:买瓜就可以了,提回家。儿子只好同意了,累得满头大汗才抱着西瓜回家,让儿子感同身受:吃个西瓜真不容易啊。
七、以心为中心。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加以善待,彼此的关系才能融洽,孩子无逆反心理。
八、分析说明。家长们要仔细分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给予充分的解释,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失。总而言之,家长要做好与孩子沟通,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做好交流,首先,家长要非常具体地说出对孩子不满的行为;其次,家长要说出他们不满意的情绪;第三,家长不做无谓的批评和猜测;其四,用提醒的语调说,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在关心自己;其五,以提问的方式,启迪孩子思维,是引导而不是教诲;第六,家长要有威严,要有声调,要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