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厌学、忧郁等问题,看到青少年学习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没有意义的问题正在逐年低龄化、普遍化。在过去,我们把心理问题看作个人问题,这一点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在与其老师卡尔维特克合著的畅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得到了启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小系统,而系统的问题只能到系统中去解决,一种单线方案,例如,找个心理医生,例如,向某一学科的专家学者求助,效果不大。
想着一些生活中碰到的小故事,分享出来,欢迎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把我没想过的系统问题继续在留言区里分享,大家一起交流。
在家庭体系中,需要对父母负责。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焦虑、抑郁,甚至厌学时,可能与父母对他的要求相对较高有关。有一次,我的心理顾问朋友接触过一位漂亮聪慧的小女孩,成绩优秀,还担任多所学校的社团工作,并在一所口碑很好的校外学校上学,可就是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却因为少得了两个A+而焦虑。
以为妈妈陪着孩子去见咨询师,妈妈说:“老师,我们都不要求她做任何事,可她只是自我要求太高。所以朋友和孩子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一个小时后孩子心满意足地走出咨询室,没想到妈妈第一次见到孩子的话就是:看,妈妈多抓紧时间,这一小时妈妈做了这么多英文题!”那时候有个朋友心里很冷——这个小时是白费力气。
母亲可能会很委屈,我自律,自强不息,只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而已,有什么错吗?对于自己的要求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孩子处于焦虑症或忧郁的状态,那多半是因为他们感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即使你不说出口,你的行为正在刺激她。另一个男孩从小就多才多艺,上了初中就一直担任班长,情商也很高,而且很讨人喜欢,但是上了初三就开始对电子游戏感兴趣,而且上了之后就一直担任班长,很是喜欢。小孩子进入电竞俱乐部后,确实发现自己和职业选手的差距很大,但是说什么都不肯回家,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坚定地表示自己再努力就能提升。父母亲焦急万分,奇怪他没有网瘾的样子,却不肯回去读书。事实上,这个小孩并非网瘾,他只是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学习。在成长过程中,他是一位戴着光环的人,当他意识到要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材考试时,他很害怕头顶上的光环会消失,从而对学习产生焦虑。
这个焦虑从何而来?正是他看父母太久的优秀,更洞察父母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高度期望,当他觉得无法达到时,他只能选择逃避。
如今不肯上学的孩子有很多原因,不见得全是学习焦虑。有些青少年思想较早,思考着比同龄孩子更深的问题,他们不想上学只是因为看穿学校的卷子,不惜被卷进去。有一个小孩对我说:他只要轻轻一动,就能得到很好的分数,可是老师却叫大家拼命刷同一个题目。「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加深对社会的洞察力,刷题能不能算作学习?」
一位复旦教授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
因为成绩平平,我不去找老师补课就会落到后面,所以根据我这一平凡的过来人的经历,我首先得让她进入我们大多数人所参与的这个体系。归根结底,中国既不像日本,也不像德国重视职业教育。于是我就只好用各种方法将她推到系统里,一不小心她被挤出去,我就再一次忙着把她塞回去…
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与教学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由于家长所接触到的相关教育信息不对称地传递到孩子身上,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是,这在孩子升学的阶段是一个深渊,家长们最好别去踩。共享好友遭遇的其他情况:一位女孩在初二突然立志要学习“犯罪心理学”,于是她母亲想到华师大的心理学专业是全国最好的,就鼓励女儿去考华二。女孩听到后开始大吃一惊,自己主动要求补课,妈妈见状心花怒放。
不幸的是,这孩子本身成绩不佳,最多走的是区级重点,现在突然把目标定为“四大”,变得分外焦虑,到了后来,学校老师发现她快有心理问题了。
当她听到她的描述时,朋友告诉她:
第一,华师大心理不能脱离犯罪心理学这一严酷的现实;
第二,华二是一所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中学,并不适合华师大;
其三,你要学习的犯罪心理学在公安、政法都有进入,而我们上海15所特色高中中的政法高中,也都是对这些的对口。
三言两语,把信息一透明化,孩子不沮丧,最后成绩越来越好,考上了市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