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品行的五个坏习惯,家长不重视将后悔莫及。
孩子的天性就是顽皮,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诸如“打人”“撒谎”之类的事情。有些是发泄情绪,有些则是孩子们寻求方便的“捷径”,但是,也要注意孩子的品行问题。
家长应怎样辨别孩子的这些行为,并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在孩子已经有行为问题时,怎样帮助他们减轻?今天的心理大知识会重点介绍一些有关孩子行为异常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在心理学上,品行失调是一种反复无常的、有侵略性的、有敌意的行为,它的特征是:过度的侵略性和侵略性,残酷地对待动物和别人,严重的经济损失,放火、盗窃、撒谎、逃学、逃亡、过度的暴怒、对抗和严重的违反。
行为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攻击行为、欺骗行为、盗窃行为、攀比和暴力行为。
第一,攻击性的行为。
由于愤怒、敌意、憎恨、怨恨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对他人、自己或其他目标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这种行为通常会在挫折中产生焦虑、愤怒、伤害、破坏、粗鲁。当孩子的内心需要与外界的压力相冲突时,他们就会有攻击性的行为,而攻击行为则是由脑海中的模拟环境获得的。
第二,欺骗行为。
孩子在考试中作弊,在游戏时为取得胜利而作假;或是不想做家务时欺骗父母等都属于欺骗行为,表现为孩子为了获取利益而欺骗他人或作假。
而一些欺骗行为不是坏的,例如:因为不想作客而提出身体有点不舒服,这样的行为符合逻辑,可以不加注意,但父母不能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否则会让孩子误认为所有的欺骗行为都可以被包容。
第三,偷窃行为。
这是家长反馈的最多的现象,偷窃不仅是品行障碍,也是少年违法的表现。孩子由于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概念,见到喜欢的东西会据为己有,如果此时父母不加以教育,就容易形成偷窃,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孩子们会从家里偷零花钱,父母口袋里有多少就拿走多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钱的界限,什么是钱的经营。部分孩子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零食,然后在学校里耀武扬威。
第四,攀比。
这是一位家长的回答。孩子们看见其他小朋友有一箱24种颜色的彩笔,而他们的父母刚刚买了一箱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没有。上午不上学,坚持要买36种颜色的彩笔。
第五,暴力行为。
这种情况更为极端。当孩子与同伴玩耍时,他们会要求他人听从他们的话。不听从我的命令,或者不遵守我的规矩,就殴打其他孩子。有时候,他们会无缘无故的出手,看谁好欺负,谁就揍谁。慢慢的,他就养成了用拳头解决所有问题的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