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闭式学校孩子厌学管教专家相信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愿意上学只是一时贪玩,只要逼迫他到学校就可以了,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后他自然就会学习了。但家长要明白,强扭的瓜不甜,即使把孩子送到学校强制他学习,他也没有心思、没有兴趣,结果也只是徒劳罢了。只有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效果才能达到。家长一味的逼迫,也只能是南辕北辙罢了。
黄冈网瘾教育学校收费标准文件是什么
黄冈网瘾教育学校收费标准文件是什么
01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父母感到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对父母所提的成长建议,不屑一顾,这就让不少父母深感焦虑——这么小就不听话,那长大了还得了?
于是不自觉就对孩子开启了“简单粗暴”模式,就像一个父亲说的:“我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就三个步骤:1.说不听就骂,2.骂不听就打,3.再不行就赶出家门”,结果还没等这个父亲验证完这三个步骤,孩子就自己主动离家出走了。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名字叫做《超级育儿师》,其中有一期节目,一个父亲叫2岁的孩子把玩具收拾一下,没想到孩子权当没听到,继续玩;当父亲想把他的玩具收起来的时候,他反而对父亲展开了全套的攻击行为——拉扯抢夺、挥拳击打、张口撕咬,甚至辱骂爸爸是“乞丐”……
“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们都是通过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爸爸的这种闪躲、软弱、退让,其实给小朋友的一个概念是,我还可以不断地进攻。”
也就是说,当父母给孩子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软弱、退让、讨好,并且没有尊严和威严的形象时,不管父母给孩子提什么样的建议和要求,孩子都不会把它放在眼里,更不会顺从父母的意愿。
因为父母此时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力几乎为零,因此,当我们想对孩子提意见和要求时,我们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估一下,自己对孩子正面影响力的“额度”还剩多少?是非常充足?还是余额不足?还是早已经透支了?
就像我们找一个不太熟的人借钱,不是被当做骗子,就是自取其辱——我跟你很熟吗?凭什么借给你?那如何来提升对孩子正面影响力的“额度”呢?
1. 父母彼此相互尊重,且意见统一
如果父母之间都相互拆台,彼此不尊重,一个说要往东,另一个偏要往西,孩子当然就有样学样了。
之前有一对夫妻咨询我,说孩子很不听话,经常和妈妈对着干,结果,这个妈妈话还没说完,一旁的老公就开始插话了:“你这样教育孩子是不行的,你不应该这样教!”;
我就问妈妈,平时爸爸也是经常当着孩子对面指出妈妈的错误吗?这个妈妈无奈的点点头,于是我对他们说,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你们两夫妻身上,如果父母之间都不能够相互尊重,孩子又凭什么会尊重父母呢?即使意见再不统一,也应该在私下说,而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
切记,在孩子的面前,父母应该保持统一的口径,团结一致,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严。
2. 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负面强化
“爸爸的那种敲他的小手心,根本就不能算作惩罚,反而是在给孩子做一个示范,打人是可以的。”3. 对挑战“规则”的行为绝不姑息
比如,孩子把玩具拿出来玩不收拾,这就是破坏了既定的规矩,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和孩子商量,或者试图说服孩子,而是应该直接让孩子体会到“破坏规矩”所带来的后果,例如直接把玩具没收,或者由父母“保管”两个礼拜等,而不是和孩子讨价还价,一味地退缩,唠叨,其实是对孩子不良行为变相的纵容。
02
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条件反射的实验,大致内容如下:
他在每次喂食狗之前,摇响铃铛,重复多次之后,狗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铃铛声一响起,狗就不自觉的分泌出唾液,而在这之前,狗往往是肚子饿了,看到有好吃的东西时,才会分泌出唾液。这个著名实验在家庭教育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正苗启德?——当父母在给孩子提意见时,孩子会不自觉的将父母与当时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感受联系起来(条件反射),比如:
父母陪娃写作业,对孩子大声训斥道:“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这道题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那样做!”,导致孩子内心高度的紧张和害怕,长期以往,孩子就把这种紧张害怕的感受和父母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只要父母一开口,哪怕不是批评孩子,孩子内心也会不自觉的打颤。
再举一个例子,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长点记性,每次对孩子提意见的时候,总是喜欢翻旧账,揭孩子的旧伤疤:“上个月才刚吃过亏,怎么现在又犯这个老毛病了,你真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活该!”;
所以,每次孩子和父母沟通,总是得回顾一遍以往经历过的痛苦和纠结,时间长了,就会将这种感受,和与父母交谈这件事联系起来,下次只要父母一开口(哪怕还没开始说具体的事情),孩子已经开始不自觉的感到心里纠结、难受与痛苦了;
所以,不等父母把话说完,孩子早已显得极不耐烦,甚至摔门而去,这些都是孩子“条件反射”导致的结果——孩子把“与父母沟通”这件事,和众多消极感受以及不良情绪关联在一起;面对这种困境,父母应该如何破解呢?父母应该如何向孩子提意见,才不会导致孩子出现消极负面的感受和情绪呢?
1. 严厉的话温柔的说
越是严厉的话,父母越应该用温和的语气来说。比如说,儿子犯错,母亲来沟通,相对就会好些;女儿叛逆,由父亲出面开导则更为妥当,春风化雨式的交谈,往往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孩子在接受父母意见的同时,会把父母和蔼可亲,富有耐心的关怀紧密关联起来,自然就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正面影响了。
2. 批评的话简单的说
有一则故事,很耐人寻味。
主人养了一只猫,经常在沙发便便,主人为了纠正它这个坏习惯,将这只猫暴打了一顿,然后扔出窗外。结果,第二天这只猫还是继续在沙发上便便,只不过这次,还没等主人动手,它就自觉的往窗户外跳了出去……
这则故事给我们带来哪些育儿启示呢?——当父母对孩子批评过度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已经从所犯的“错误”上,转移到了与父母的对抗上了;就像猫咪被主人暴打一顿后,它已经不知道为啥会挨打了,只知道要时刻远离主人,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3. 枯燥的话有趣的说
与其和孩子大讲道理,而被孩子嫌弃父母太唠叨,倒不如送给孩子一本书,附上父母的读后感;或者和孩子一起看场富有启迪性的电影,然后让孩子聊聊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再进行循循善诱;
总之,不要和孩子干讲道理,把道理暗藏在与孩子日常互动与陪伴的点滴之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矫正观念,成长蜕变。
03
汉武帝刘彻有一个乳母姓侯,和刘彻的感情非常好。刘彻当皇帝之后,仍然称她为大乳母,而且不管她有什么要求,武帝都会尽量满足,以报答她的哺育之恩。但是有一次,由于大乳母的子女们犯了错,汉武帝决定把大乳母全家迁到边远的地方去,以示惩戒。
大乳母接到诏书后,才悔悟自己平时居功自傲,疏忽了对家人的管教,现在想想是后悔莫及,但自己又实在舍不得离开武帝;
所以就向武帝身边的一个大臣郭舍人求助,郭舍人看到大乳母挺可怜的,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叮嘱她临行前一定要向武帝道别,走的时候最好要做出依依不舍的样子,要边下殿边回头看武帝。
于是,大乳母便按郭舍人吩咐去做了。临行前,她去向武帝道别,上殿拜完武帝后,一边下殿一边不时回头凝望武帝,眼里满是泪水。突然,站在武帝身边的郭舍人破口大骂:“你这老女人还不快点儿走,皇上已长大成人,不用你这奶妈来养活了!你还回头看什么呢?”
武帝一听,倒觉得是在骂自己,转念想想这话虽难听,却很在理,毕竟是大乳母把自己喂养大的,现在怎么能赶她走呢?于是,他下令让大乳母回来,并放免了她的罪,然后叮嘱她以后要加强对家人的管束。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给皇帝提意见——稍有闪失,人头落地。但不得不说,郭舍人绝对是提意见的顶尖高手,他没有直接向武帝求情,而是通过指桑骂槐的方式,非常巧妙地转换了武帝的自我意象(内心图像)——将武帝满脑子大乳母子女犯错的图像,转换成立昔日大乳母对他细致关怀以及哺育的图像,从而促使武帝临时收回成命。
著名心理学家梅尔兹在其著作《人性的开拓》一书中写道:
“一个人的一切行动、情感、行为、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吻合;简而言之,你将遵照你自认为是什么的人而行事。”
也就是说,除非汉武帝改变了自我意象——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有良心或懂得感恩的人,否则,估计就算是皇太后求情也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除非我们先要改变他对自我的认知(自我意象),否则,你给他提再多的意见也没有用。
而这个道理,同样运用到向孩子提意见的方面,特别是对青春叛逆期像“皇帝”般难伺候的孩子,父母更应该要掌握沟通的技巧;
与其跟他摆事实讲道理,倒不如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和孩子聊聊他的梦想,聊聊兴趣爱好,聊聊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聊聊他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探讨一下目前有哪些事情,是有助于他梦想的实现的,哪些事情对他目标的达成是起到阻碍作用的……
总之,改变孩子的行为,先要改变孩子的自我意象,当孩子的自我意象以及自我观念发生改变的时候,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也将随之改变了。
以上是黄冈孩子网瘾戒除学校小编整理的“黄冈网瘾教育学校收费标准文件是什么”的业内人士解答,喜欢就收藏吧。
总结:当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言行举止都特别奇怪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心理不正常或者是有什么毛病,很有可能因为孩子内心世界非常焦虑,而且并不知道自己如何去解决自己的焦虑。孩子有时候也不是主动寻求父母的注意,而是通过别的方式来吸引父母注意,孩子希望父母能留意到自己身上的异常。所以当父母看见自己孩子出现比如逆反心理的时候不要只对孩子大加指责,而是应该想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让孩子的焦虑逐渐放下。家长可以通过比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宣泄不开心的情绪等方式来一起陪伴孩子摆脱焦虑。想要了解更多“黄冈网瘾教育学校收费标准文件是什么”的信息,请各位父母致电黄冈让叛逆孩子改变的学校,请拨打下方24小时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