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小偷小摸原因分析,老师怎么教育小偷小摸的学生不伤自尊?
我在中学担任了八年的教师,并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在当校长时,很少有人知道,曾经多次与学生中的窃贼不期而遇。有些学生只是从同学那里偷了一两支钢笔,一两本书,几张餐券,三五块钱,还有一些从其他学生那里偷来的运动鞋、运动服。
说是微不足道,小偷小摸。那些被抢的孩子来告状,先安抚,然后自己掏钱,赔偿十块八块钱,这样,就没人会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这是一件大事,关系到学生的品德,关系到班级的纪律,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
虽然在同学中,小偷是很罕见的,但是盗窃的事情时有发生,让同学们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必然会影响到班级的团结,也会影响到同学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如果能及时"捉拿"几个小偷,并对他们的进行教育,让他们尽早改过,这对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对他们的班级和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中学生小偷小摸原因分析:
一是物质匮乏。孩子的道德发展阶段正处于前道德到他道德的过渡阶段,尚未建立清晰的物权意识。当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物品时,并不会想物品属于谁,而是会很主观地认为“这就是我的”。
也就是说孩子不能清晰分辨“偷”和“拿“的区别。
二是心理匮乏。由于长时间物质、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堆积起来的失望会转变为严重的匮乏感,进而导致孩子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但找到这个问题的症结也很简单,就看孩子做了这个事可以得到什么。是因为爸妈太忙很少陪伴,而这件事可以大程度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
还是因为渴望得到某个东西,却一直遭到爸妈的拒绝?
老师怎么教育“小偷小摸”的学生才能不伤自尊?
首先,改善师生、生生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指责与嘲笑,他们往往比较敏感、有戒心、敌意,常常认为周围的人是厌弃自己的。
即使是真心教导他们的教师,也常常采取沉默、回避的态度。要消除学生的疑虑和矛盾,就要加强师生关系,尊重、关心、爱护他们,用情、理、理、理、理,才能真正地温暖他们的心灵。
其次,增强对人的道德认知,对错的判断,对错的判断,对错的判断。一些学生的一些错误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懂道德”或者“是非不分”而导致的。
对有“小偷小摸”的学生进行矫正,首先要培养其正确的、错误的意识。根据初中生的特征,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意识到盗窃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
再次,加强与父母的交流和合作。发现有“小偷小摸”现象的学生,要及时和父母沟通,进行教育,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家人、不被学校、不被社会所鄙视的。并建议父母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伤害到子女的自尊。
如果发现小孩有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务必要进行调查。总之,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可以对学生的“小偷小摸”进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