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以前别人家长口中的“邻家孩子”,一下子成了眼前一说就怼、一碰就着、一点就爆的火药味儿叛逆熊娃……我们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应遵循以下沟通要点:
1.先通过“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我看到了什么)
2.到引起自己的某种“感受”(我感到了什么,是不高兴、愤怒、痛苦,还是快乐、兴奋、激动……?)
3.再到因某种感受而产生出某种强烈的“需要”(因为我想要需要什么/怎么样,指你对首先看到的客观事实,让你产生了某种感受之后,你希望能把它变成你所需要的状态)
4.到最后,向对方提出你的真实“请求”
从而进行有效的、愉快的、非暴力式沟通,有几个关键词不容忽视:
1.用“观察”来代替“评判”。只描述你当下观察到对方做了什么,而不是将自己的主观判断上升到对三观、人品的评价。
2.用“感受”来取代“想法”。只对客观看到的事实产生真实感受(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取决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妄臆猜测并人为地加上自己不真实的想法。
比如沟通时,将“我觉得”换为“我认为”。因为“觉得”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想法,“认为”则更加注重客观事实的讨论,是用体会自己及对方的感受来进行有效沟通。
3.少用笼统、夸张词汇,善用准确、精准的语言。
比如,少用“很好、很差,挺棒”之类的太过笼统与夸张的词汇来表达感受。因为跟你沟通的聆听者没办法准确来把握你的感受,那么听的人做出的反应也往往就很难满足你真正的心意与需要。所以,积累丰富的词汇,才能让我们有更准确、精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通过观察(看到了什么)、感受(我感受到了什么)、需求(因为我怎么样,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认知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请求(达成有效沟通的最后目的——和谐沟通亲子关系)。